川觀新聞記者 蔣京洲 李丹
春節(jié)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也是萬家團圓的日子。然而,川觀新聞記者卻在南充市社會福利中心看到一幅“意料之外”的新春景象:一些老人早早與兒女團年后,選擇回到養(yǎng)老院與“老伙伴”們一起過年。有活動、有伙伴、有氣氛……在養(yǎng)老院過年,正成為老人們過年的一種“新選擇”。
1月30日,大年初二。紅色的燈籠高高掛起,精美的窗花貼上,迎春的福字映入眼簾,無不透露著春節(jié)的喜慶。在南充市社會福利中心內(下稱“福利中心”),春節(jié)氛圍正濃。福利中心為老人們準備了“新春八天樂”活動,包括非遺手工體驗、集福字迎福神、填寫新春祈愿卡等,既讓老人們在游戲中感受濃濃的年味,又能接觸學習新鮮事物,真正讓他們實現“老有所學、老有所享、老有所樂”。
畫臉譜、拼錦鯉、許心愿……
養(yǎng)老院里過節(jié)樂趣多
大年初二,福利中心為老人們準備的活動是手工制作錦鯉燈籠和涂畫戲曲臉譜。午飯剛過,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員便開始準備。
下午三點,老人們陸陸續(xù)續(xù)走入手工活動室,圍坐在一起學習制作錦鯉燈籠和戲曲臉譜。前一個活動需要老人們自己把制作錦鯉燈籠的部件模型拆開拼裝,再將各個拼好的部件組合成一只只完整的錦鯉;后一個活動則要老人們根據圖例所示,在面具上臨摹各種顏色,最終完成一張張戲劇臉譜。
“我們策劃這些活動,一方面突出年俗年味,同時也要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。”福利中心工作人員任香南拿起錦鯉燈籠向記者展示時說道,盡管只是簡單拼接,但燈籠的部件精細,數量眾多,很鍛煉老年人的手眼協(xié)調能力和專注力。
79歲的易瓊芳婆婆特別喜歡這類活動。當天上午,她親手做完了一個花瓶剪紙,用塑料膜封好放在房間。在制作錦鯉燈籠的活動中,她第一個完成任務。
“以前做過一些手工,但沒做過這么復雜的。這個還是有些難度。” 易瓊芳告訴記者,如果讓她再來一次,她有信心比這一次更快完成。
在一旁的臉譜涂畫組,幾位老人正為先涂哪種顏色而討論不休?!捌牌拍闶趾梅€(wěn)哦!”在福利中心工作人員的鼓勵下,一幅紅臉關公的臉譜在老人們手中形狀初現?!跋扔眉t色是整對了的?!币晃黄牌判Φ煤喜粩n嘴。
在祈愿卡上,老人們認真寫下自己的新年愿望?!叭胰诵腋?鞓贰薄靶履臧部怠薄按号ㄩ_”……一張張祈愿卡,寫滿了真摯而樸實的祝福。這些祈愿卡被收集起來,掛在院內的“心愿墻”上,成為老人們新年的一份美好寄托。
福利中心的老人們與工作人員合照。蔣京洲 攝
伴老友、學新知、有所成……
養(yǎng)老院里過節(jié)很熱鬧
這些活動不僅讓老人們感受到傳統(tǒng)文化的魅力,也讓他們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收獲了成就感。93歲的劉成蓮婆婆說,沒想到自己這么大年紀了還能學會新東西,很開心、很有成就感。
劉成蓮婆婆育有一兒一女,但她仍然選擇在福利中心過年。劉成蓮婆婆笑著解釋道:“我們家早就提前團好年了。他們出去旅游,我跟著不好玩,不如回到院里和朋友們一起歡度春節(jié),大家有說有笑有事兒做,很開心。”
福利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像劉成蓮婆婆這樣有兒有女,但仍選擇在福利中心過年的老人并非個例。這種選擇背后,是傳統(tǒng)養(yǎng)老觀念的革新和社會養(yǎng)老服務體系的逐漸完善。
根據老人們的實際情況,福利中心組建了夕陽紅歌舞隊、“藝緣堂”書畫俱樂部、耄耋黨小組等活動組織,老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。劉成蓮婆婆就是“藝緣堂”書畫俱樂部的一員。她偏愛書法,感嘆道:“我年輕的時候沒有什么文化,老了還能來學毛筆字,水平不高,但每天學習有進步,現在都能寫完一幅字啦!”
和同齡人們在一起,老年人們更加健談而活潑。一位老人坦言,“孩子們過年要應酬、走親戚,我在家反而添麻煩。這里能和老伙計們下棋、打麻將、參加活動,比在家守著電視強多了!”
記者在南充市社會福利中心所見,是社會化養(yǎng)老服務長足進步發(fā)展的生動圖景。這里的故事,映照了一個深刻轉變:從傳統(tǒng)生活照顧到多元化服務,養(yǎng)老院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融入老年人的生活——
以往,老年人在養(yǎng)老院過年或許是“無奈之舉”;當下,它卻成為一些老年人的“主動選擇”。
【未經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
老有所養(yǎng),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家里和社會的累贅,讓他們安度晚年生活,兒女才能更好工作。
春節(jié)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也是萬家團圓的日子
紅色的燈籠高高掛起,精美的窗花貼上,迎春的福字映入眼簾,無不透露著春節(jié)的喜慶!??!
春節(jié)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也是萬家團圓的日子!??!
新春走基層
春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