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電影院享受沉浸式的視聽盛宴是許多人放松身心的方式。然而,近日湖北武漢一家電影院內(nèi)發(fā)生的一幕引發(fā)了人們對觀影文明的反思。
2025年1月31日,一名男子在觀看電影時,遭遇后排觀眾持續(xù)不斷的講話騷擾。整個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放映過程中,交談聲幾乎沒有停止過,嚴重影響了他的觀影體驗。盡管一開始他選擇了忍耐,但在電影結束后,這名男子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滿,大聲表達了自己的抗議:“看什么電影,一直要說話,兩個半小時,講了一整場電影的話!”他的聲音在安靜下來的影院里格外清晰,既像是對自己忍耐的釋放,也像是對不文明觀影行為的一次有力抗議。
這一事件迅速在網(wǎng)絡上引起了廣泛討論。很多人分享了自己在影院遇到類似情況的經(jīng)歷,痛斥那些在公共場合不顧他人感受、隨意講話的行為。
別再將影院視為“私人包廂”
類似“不文明”的行為前兩天也曾出現(xiàn),母子倆在影院強行占別人座位的新聞引發(fā)廣泛討論。
對此有媒體評論道,不文明觀影行為頻上熱搜,引人深思。這類信息折射出社會文明建設與文娛消費增長之間的錯位。當電影市場的票房增速擴張時,此類熱搜信息也提醒我們冷靜審視文化消費背后的文明缺口。
隨意占座不聽他人勸告,在影院像在家庭客廳隨意聊天,用手機屏幕強光干擾他人……此類發(fā)生在影院的不文明行為背后,折射的是一些人關于公共空間存在認知錯誤——對公共空間權責的模糊,將影院視為“私人包廂”,與影院提供沉浸式觀影體驗的本意相違背。
文明在于細節(jié)之中
治理困局有破局之道。在技術發(fā)展迅猛的今天,影院可充分利用技術賦能秩序重構,在空間設計上進行文明引導,通過空間語言規(guī)范行為邊界。據(jù)了解,韓國某院線啟用的智能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通過聲紋識別自動警示喧嘩者,使觀影投訴下降52%。上海部分影院試點的“靜音觀影艙”提供差異化選擇,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不同需求矛盾;日本一家院線在座椅上設置“社交距離警示燈”,英國則有采用階梯式錯位布局的嘗試。
建議影院加強管理,科學安排懲戒機制,流于形式的懲戒機制,會助長違規(guī)氣焰。在加強構建信用懲戒體系方面,可參照高鐵“黑名單”機制,將嚴重違規(guī)者納入文娛消費信用檔案。杭州實行“文明觀影分”試點,累計扣分達限者購票將受限。
此外,在觀影理念方面,影院方面可以制定、宣傳觀影禮儀。比如提倡準時入場、“無聲入場”、安靜離場、安靜觀影、少吃零食專心觀影,避免大聲喧嘩、聊天或制造其他噪音。
電影不僅僅是娛樂方式,更是現(xiàn)代工業(yè)文明催生的藝術奇葩。電影通過其直觀性和完整性,記錄歷史事件、社會變遷和人類情感,將這些珍貴的瞬間永久保存并傳播給后人,不僅豐富了人類的文化遺產(chǎn),還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。如果以文明失范行為應對電影,顯然在根本上失去了觀影的重要意義。銀幕也不僅是故事的載體,更是丈量社會文明的標尺。
毋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文明在于細節(jié)之中。除了影院方面的努力,最重要的還是每一個觀影主體,在一言一行中參與重構公共文化空間的契約精神。文明的真正覺醒,或許不在于懲戒的威懾,而在于每個觀眾都能在黑暗中聽見他人的自然呼吸,在光影交錯間守住內(nèi)心的秩序。這或許才是電影工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的終極意義——在共享的藝術時空中,完成現(xiàn)代社會公民文明素養(yǎng)的進階。
觀影過程中頻繁點亮手機屏幕
不斷踢前面觀眾的椅背
影片播放中,大聲討論劇情
偷偷用攝錄設備錄制影片片段
……
這些不文明行為
你在電影院遇到過嗎?
來源: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
編輯:王嘉媛
校對:何玉梅
審核:楊繼紅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(zhuǎn)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