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一東
正月初七那一天,正是人日,春和景明。忽然心動,獨自前往杜甫草堂和浣花溪公園一游。但見人頭攢動、熙熙攘攘,到處洋溢著春節(jié)的快樂祥和!
令我眼前一亮的是,浣花溪畔,紅梅已盛開,在水前、坡上、路邊,叢中,傲嬌地展示自己的俏麗模樣。一樹樹紅梅,像早春的使者,令人驚喜雀躍。我想起宋朝詩人王十朋寫紅梅的詩:“桃李莫相妒,天姿元不同。猶余雪霜態(tài),未肯十分紅?!笔前。F(xiàn)在還是早春二月、春寒料峭,樹上的紅梅,一半顏笑,一半含苞待放。佇立樹下,與臘梅的濃香相比,紅梅則很內(nèi)斂,唯暗香浮動,清爽淡雅,別有一番味道。
每年的春天來臨,紅梅綻放之時,我于欣喜之外,更多感受到的是時光的飛逝?!叭赵潞銎洳谎唾?,春與秋其代序?!薄皻q月不居,時節(jié)如流?!贝禾欤藗儛鄢鲇?,愛在花前拍照,其實就是珍惜一年中大自然最短暫的美好,珍惜人生如單程列車的寶貴時光!
在一株鮮艷的紅梅樹下,一位容貌昳麗、身著淺白色印花漢服、披著白色紗布蓋頭的姑娘正在拍照,她手里或拿著一個凈瓶,里面插著一小枝海棠花,或提著一只寫著“四時良辰”的燈籠,舉手投足之間,盡顯美麗優(yōu)雅。她很打眼,很快就圍上來眾多游人對著她一邊拍照、攝像,一邊嘖嘖稱贊。我注意到,其中不少是大爺大媽。
圍觀拍美女的人越來越多,給姑娘拍攝的專職女?dāng)z影師反而被“喧賓奪主”,多次被碰撞。急得她直呼:“各位大爺大叔大媽,請你們后退一下,別擠了,別影響我拍照,人家是付了費的?!北娙私孕Γ媚镆裁蜃煨α?。紅梅美麗,姑娘可愛,兩者合二為一,嬌羞動人。這情景,似如宋代詩人梅堯臣所言:“家住寒溪曲,梅先雜暖春。學(xué)妝如小女,聚笑發(fā)丹唇。野杏堪同舍,山櫻莫與鄰。休吹江上笛,留伴庾園人。”
作為攝影愛好者的我,當(dāng)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機(jī)會,在不打擾攝影師拍攝的前提下,乘隙“免費”對著姑娘拍照。姑娘不急不躁,安靜祥和,任由“長槍短炮”來襲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,且不論年紀(jì)大小。姑娘拍完照快離開時,眾人也意猶未盡開始散去。我上前請姑娘一起合個影,沾沾節(jié)日的喜氣。姑娘莞爾一笑,點頭同意。
幫我照相的是一位大媽,她很認(rèn)真地拍照。當(dāng)我向她致謝時,大媽望著姑娘感慨地說:“這個妹兒長得好乖,服裝也好看,我都想和她合影了。看見她,就想到青春的美好,春天的美好!”我仔細(xì)看大媽,雖然已有六十多歲,但五官和衣著打扮仍不失一種溫婉的氣質(zhì),想必她年輕時也形象不錯吧。此時此刻,在這紅梅照亮春天的季節(jié),一定喚起了她對年華老去的惋惜和自己往昔歲月的回憶……
元宵節(jié)后不久,兩位來自安徽和深圳的媒體朋友休假到成都。我和另一位朋友陪他倆到望平坊濱河路、東門碼頭、太古里及李劼人故居紀(jì)念館走走看看。雖然他倆也不是第一次到蓉城了,但對成都的喜歡和對友人的惦記卻使他們欲罷不能,而成都日新月異的變化也令他們驚喜。
春來了,錦江的水更綠更柔;兩岸的白鷺輕盈展翅,像畫家在涂抹水墨丹青。在濱河路,一只大喜鵲站立在榕樹上響亮地“喳喳”鳴叫,我笑道:“很久沒聽到喜鵲的聲音了,有客至遠(yuǎn)方來,好兆頭,它在歡迎你們喲!”安徽朋友對著它拍了一張照片,哈哈一笑:“這是春天的聲音,太悅耳了!”深圳朋友?朗聲道:“‘喜鵲聲唶唶,俗云報喜鳴’。”?
走在?充滿時尚氛圍的商業(yè)區(qū)——太古里,在春日的暖陽里,一些女孩已穿上短裙短褲,長發(fā)飄飄,笑容綻放,春天的顏色在她們身上盡情展現(xiàn)。而太古里縱橫交織的里弄、開闊的廣場空間,洋溢著春天的氣息,令兩位外地朋友目不暇接、連聲贊嘆,不停地打卡拍照。
作為文化人,來成都還應(yīng)該去李劼人故居紀(jì)念館看看。我當(dāng)向?qū)?,帶幾位朋友來到位于錦江區(qū)菱窠西路的李劼人故居紀(jì)念館參觀。我曾在李劼人故居一墻之隔的原四川省郵電學(xué)校(現(xiàn)四川省郵電職業(yè)技術(shù)學(xué)院)工作過多年,當(dāng)年是這里的“常客”,在此品茗寫作,留下許多難忘的記憶。
如今,李劼人故居紀(jì)念館有復(fù)原的李劼人客廳、書房兼臥室、藏書樓、餐廳等陳列,并辟有“李劼人生平事跡展”廳等,游客絡(luò)繹不絕。春風(fēng)吹拂,李劼人故居楊柳依依,春意盎然,他的代表作《死水微瀾》《暴風(fēng)雨前》《大波》等一部部浮現(xiàn)在我們眼前。我們談到現(xiàn)在的寫作狀況和紙媒的各種挑戰(zhàn),都有很多感慨。而李劼人先生有關(guān)文學(xué)創(chuàng)作的一段話引發(fā)我們的共鳴:“即令不給稿費,我還是要寫,寫作已成為我生命力的源泉,對于名利二字,我早置之度外?!笔前。瑢σ粋€真正的寫作者而言,寫作是一種源于內(nèi)心的熱愛,始終如一,無怨無悔!
昔日李劼人故居大門外的農(nóng)田、堰塘,如今已打造成“東門市井”,以李劼人先生筆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場景為中心,通過公館建筑群、下沉集市廣場、鋪板小館、老式茶鋪、涼亭水榭等,生動再現(xiàn)了老成都的市井生活場景。我們在“菱窠茶舍”坐下,竹椅木桌,每人一碗“三花”蓋碗茶,我向兩位外地朋友解釋了成都人喝“三花茶”的來歷,他們一邊聽一邊品,喝得津津有味,笑言“收獲滿滿”。
此時,下午的陽光曬得人身上暖洋洋,我們幾位大叔圍坐在一起,說著知心話,都有一種心有靈犀的幸福感!雖然彼此遠(yuǎn)隔千里,但這又有何妨?友情的紐帶早已將我們牢牢牽住。巴金?老先生說得好:“友情在我過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盞明燈,照徹了我的靈魂,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的光彩。”??亞里士多德?的體會是:“摯友如異體同心。”我想,我們之間的友情,就像這春天的顏色吧,美美的,爽爽的,充滿了熱情、希望、活力和愛!
【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,嚴(yán)禁轉(zhuǎn)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