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付銳涵
近日,宇樹科技創(chuàng)始人王興興上學時偏科成為熱議話題。他自己坦言:“高中的時候,所有大大小小的幾百場英語考試算在一起,我大概只及格過3次?!钡沁@樣的偏科生,卻干出了令人驚嘆的事業(yè),這引發(fā)人們對于“如何看待偏科人才”的思考。
當下的各類選拔考試,側重對綜合成績的考量,在評判學生整體學業(yè)水平方面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,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他們的特長。對偏科生來說,“長板”的優(yōu)勢不易被看見,“短板”的束縛卻始終存在。因此,有的學生不得不將提高綜合成績排在發(fā)展單科興趣之前,花費大量精力補“短板”,但最終可能“長板”沒有進一步鍛長,“短板”也沒補齊。有的則因為單科弱,總分不夠線,在某個環(huán)節(jié)被攔下,以致成長的通道受阻。這對個人來說,是才能稟賦的埋沒;對社會而言,則是人才資源的錯配,甚至可能是一種損失。
人有所長,也有所短,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。以語言才能為例,它既與基因表達等生物學機制相關,同時也受早期啟蒙、后天練習等因素的影響。所以,有的人天生能說會道,有的人卻不善言辭。每個人的興趣和能力都不盡相同,強求所有人消除偏好,在多個學科“齊步走”,不現(xiàn)實也不科學。
實際上,偏科不等于不好,偏科生也有著巨大潛力和無限可能。現(xiàn)實中不乏這樣的例子。愛因斯坦高中時除科學和數(shù)學外,其他科目都不及格;季羨林、錢鐘書、吳晗等上學時文科成績很好,數(shù)學成績卻很差;植物生理學家朱玉賢院士高考時,化學考了99分,數(shù)學卻在全縣墊底。這些大家在學生時代都有不太擅長的科目,可這并不妨礙他們在各自精通的領域做出蜚聲世界的成就。
這些都說明,偏科生同樣可能成為頂尖人才,我們應當多向他們投以關注的目光,多給他們一些特殊的偏愛。讓偏科生的“長板”不被埋沒、出路更加明朗,需要家長、學校乃至社會以更包容的價值觀念、更合理的評價標準、更科學的篩選機制去回應他們的成長訴求。比如,學校和家長要因材施教,對學生的長處和興趣給予支持,幫助他們把“長板”鍛長、讓優(yōu)勢更優(yōu)。而社會對那些在某一方面偏弱、卻在另一方面有特殊專長的天才式人物,應當打破常規(guī),提供一些特殊的成長通道和培養(yǎng)機制,讓他們有機會脫穎而出。
當然,我們既要構筑托舉不同天賦者的云梯,也要防止這些選拔渠道成為不當競爭者“走捷徑”的邪門歪道。如何兼顧人才選拔的公平與效率,既提升綜合素養(yǎng),又發(fā)掘個人特長,始終是教育體系需要解決的課題。在這方面,我們可以多一些探索和實踐。
>>版面閱讀
來源:科技日報
編輯:王宇
審核:朱麗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